洪武二十三年的春季,广西龙州的深山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寂静。周围万籁无声,直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片沉寂。原来是锦衣卫携火把,迅速围住了隐匿在深山中的一座茅屋。当他们闯入屋内时,屋内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些已经褪色的蟒袍和一封几乎被烧尽的信。信中写着:“臣负皇恩,唯以死谢罪……”消息迅速传回南京,朱元璋接到奏折后,久久凝视,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眼前的这一幕让朱元璋难以置信。这位他亲手栽培、呵护了20年的少年公爵,真的就这样死了吗?而为何当他们打开常茂的棺椁时,竟只见到一套衣冠而无尸体?这一场政治风波,迅速引起了朝廷的震动,成为了大明朝初期最为离奇的未解谜团。
时光回溯至1369年,北伐的关键时期,名将常遇春在军中突然去世。当常遇春的灵柩被送进南京时,他的12岁长子常茂身穿白孝服,跪在朱元璋面前。身为铁血冷酷的皇帝,朱元璋此时却不由得眼含泪光,郑重其事地说道:“你父亲未曾享尽的荣光,我会赐予你。”三年后,大明首次封立公爵,年仅15岁的常茂与开国元勋如徐达、李景隆等人一同被封为公爵。尽管常茂并没有战功,获得这一荣耀完全是依赖于父亲的显赫功绩以及早已确定的政治婚姻。
展开剩余70%原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与常茂的姐姐常氏,在两人还在襁褓时便已定下婚约。为了扶持太子,增强外戚势力,朱元璋将常茂的俸禄定为2000石,这虽然是徐达的一半,却也显示出他对常茂的宠爱。之后,朱元璋将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嫁给常茂,成了冯胜的女婿,并与周王朱橚结成姻亲,常茂因此成为了明初最为庞大的权力网络中的核心人物。此种政治联姻,使得常茂无疑处于极为优渥的位置。
然而,尽管朱元璋对常茂寄予了厚望,安排他参与多次军事行动,常茂的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1387年,在纳哈出事件中,冯胜设宴准备招降元将,常茂却因误听部将一句蒙古语,误认为纳哈出有意逃跑,愤然拔刀砍伤了他,导致原本安稳的军队陷入混乱。朱元璋得知后愤怒至极,但最终仅将常茂贬至广西龙州。
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彻底放弃他,甚至让常茂参与了后来的云南平定战。然而,他唯一能取得的功绩,就是带领一小队人马绕到敌后,在悬崖上插上旗帜,协助沐英攻占大理。虽然这场战斗为常茂带来了暂时的荣耀,但史官在记录时也不禁带着讽刺:“常茂勇气可嘉,但统帅才能并未显现。”
直到龙州爆发民变,常茂被指责强占当地土官之女,并与寡妇黄氏勾结夺权,最终引发了赵宗寿的反叛。就在常茂即将被押解回京时,他却突然“暴病而亡”。然而,奇怪的是,在他葬入棺木后的第二天,深山中的猎户竟然看到这位“已故”的公爵,带着妾室骑马飞奔。关于常茂的“死亡”,学者们争论不休。
《明史》上记载常茂35岁时病逝,之后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公爵。而广西《恭城县志》则另有其说,认为常茂其实诈死后隐匿于桂林,直到永乐年间才真正去世。从政治角度来看,洪武末年的蓝玉案曾造成大规模清洗,若常茂尚在人世,因其“太子党”身份,可能会被清除。因此,常茂的诈死,也许是他看透朱元璋“兔死狗烹”策略后,为自保而作的选择。
有趣的是,朱元璋在得知常茂死讯后并未追究,而是照顾常茂家族。学者们推测,这或许是朱元璋默许常茂“诈死”,既顾全与常遇春的情谊,又巧妙去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常茂的悲剧正反映了大明初期勋贵阶层的困境,他虽然享有父亲留下的荣光,却始终未能有机会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南京的明孝陵功臣庙里,常遇春的塑像威武雄壮,手持长枪,目光坚定,而常茂本该立在父亲身旁,却连一座衣冠冢也找不到。或许,对于这位叛逆的公爵来说,隐居在深山里的朴素生活,远比在金陵城穿戴华贵、声名显赫的日子要来得自在。
发布于:天津市易速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