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作者编辑:[深圳市恒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0 年以来,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波及地区不断扩 大,每年报告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地 区有27个省份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绝大部分病例 发生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7个省份。 病例高度散发,具有一定区域聚集性。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 95%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 40 岁以上人群,85%以上的病例为农民。
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 受气候、环境、蜱的季节性消长以及人群与蜱接触机会等因 素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各地流 行季节及季节高峰有所差异。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 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部分地区 可在9-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 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有病例报告,日本、韩 国均于2013年首次报告本地病例。
展开剩余55%截至2023年10月,日本中西 部的长崎县、鹿儿岛县、山口县及宫崎县等30个府县共报告930 例病例(死亡103例,病死率11.1%),绝大多数病例为40岁以上 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7.4%),病例多发生于4-10月;韩国全国 共报告1885例病例(死亡354例,病死率为18.8%),主要分布于 济州、江原道、庆尚北道、忠清南道等地,病例多发生在5-10月 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和流行是病毒、宿主动物、蜱 媒生物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常受病例所在地区温度、 2 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宿主动物种群动态、经济社 会发展、以及人群生产生活行为等因素影响。蜱数量增长以及与 人接触机会增加可导致传播风险增加。 (二)病原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属于白蛉纤细病 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 名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ense)。
SFTS 病毒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呈球形,表面为脂 质双层包膜,有由糖蛋白形成的棘突。病毒基因组由大、中、小三 个片段组成,基因序列具有丰富多样性,基于遗传进化分析可分 为6个基因型(A~F),各基因型病毒地理分布呈现一定区域聚 集性。尚未发现各基因型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SFTS 病毒对热敏感,60℃,30 分钟可灭活病毒。4℃时,病 毒感染性在1周内可保持稳定;25℃时,物体表面的病毒在6小 时内仍具有感染性;SFTS病毒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敏感,对强酸、 碱、戊二醛、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等敏感。
发布于:广东省易速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